全县有小学316所,1884个教学班,在校学生7.25万余人,普及率98.6%。初步形成以中心小学为骨干、全日制小学为主体、多种形式为补充的小学。教育网.入学率98.75%,巩固率98.9%,毕业率99.02%,满足教育部规定的基本要求。是全省基本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县之一。
全县有初中52所,在校学生25100余人,普及率73.04%;有高中8所,在校学生5,577人。
1985年,全县中小学教师16178人(其中专任教师5158人),比1949年增长6.4倍。
按照中等教育体制改革精神,1985年,全县有农业中等学校5所,14个专业31个班。加上县技工学校和电大中专班,2344名学生接受了职业技术教育。
据1950年统计,全县有文盲14.08万人,占全县总人口的39%。通过采取“闲读书、农忙停课”等措施,青壮年文盲率逐步降低。到1978年,采取“集中突击、分散巩固”的措施,扫除文盲,1983年实现了无文盲县。为实现“科学兴农”目标,该县开设了农民夜校8所、农民技工学校9所、农业中专2所,在校学生总数1.13万人。
该县先后创办了干部业余文化学校、教师进修学校、函授学院、行政干部文化班以及粮食、供销社、商业、农机职工学校,注重脱产学习。以及专业知识的传授。其中,商业系统开办文化补习班、技师培训班、职工中专班、电大教学班。参与人数占系统员工总数的54.2%。被评为全县职工教育先进单位并出席武汉市成人教育表彰大会。
1984年,武昌县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开设9个教学班,在校学生281人,参加广播电视大学自学613人。 1985年,有462人参加自学考试,共获得单门结业证书736份。 20世纪50年代,全县科技工作重点是科技宣传、科技实验、革除农业生产中的陋习。成立县科普小组,创办《农林科技》小报,推广农林新技术。被列为全省科技推广先进县之一。 。 1959年,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。 1960年,各区设立农业技术站,开展科研活动。 1985年,全县有农业科学研究所、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12个,共有科技人员5564人,占全县总人口的1.05%,其中具有科技职称1989人(其中具有中级职称93人)。人(其中助理级 340 人,技术员级 1,556 人)。各乡(镇)企业建立示范推广技术小组284个,科技示范户3188户。
1950年至1985年,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项目234项,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与转化、技术引进推广应用项目210项,医疗卫生科技攻关项目184项。 1977年至1985年,共取得科技成果308项,其中农业182项,工业73项,医疗卫生29项,其他24项。科技成果中,获得国家及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,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7项,市级科技成果奖19项。
1984年以后,全县科技人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00余篇,其中入选科技论文40篇,在市级以上学会、协会获奖14篇。 1985年,全县有文化馆、站23个,开设大型宣传窗口25个,印制宣传画95期,出版典型照片1068张,举办各类实物图片展1980个。组建业余剧团180个,文艺宣传队23个。以文化馆、站为阵地,围绕县中心工作,以海报、漫画、幻灯、群歌等形式开展群众性文化宣传活动。1982年,县辖鞍山市文化中心站荣获全县群众业余文艺演出、湖北省群众文化生活先进单位奖。
有县图书馆、文化站图书馆35个。 1985年,县图书馆藏书5万余册,杂志119种,报刊24种。它定期开放借书;还经常开展振兴武昌读者报道、书评会、读者联谊会、故事比赛、书画比赛等活动。
1980年以后,县新华书店主要发行专业书籍、教材,并开展订阅、销售业务。专人下乡送书上门,图书发行量逐年增加。 1985年,全县有新华书店1家、金口店1家,乡镇发行站111个,发行图书1983万册。
全县有电影院1个、影剧院1个,乡镇影院共17个,放映队69个(其中厂矿办事处27个、乡办事处14个、村办事处16个、个体办事处12个), 22,200个座位。 1985年,全县共放映电影1864个工作日,放映电影3631场,观众170万人次以上。
县楚剧团现有演员60余人,演出过《秦香莲》、《夺印》、《赵五娘》、《杨门女将》等剧目。 1977年,他们集体创作了《风吼云》、《桃山新苗》、《不理想的女婿》三部话剧,在城乡演出1652场,观众超过17万。 《不如意的女婿》参加省、市汇报演出并荣获表演创意一等奖和第100场演出纪念奖。
该县传统表演艺术项目有鄂鼓、相声、渔鼓、快板等。
县广播局辖23个乡镇广播站、81个行政村广播室。县城至各乡镇广播专用线路288.95公里,乡镇自建专线1877公里,广播扬声器总数6854个。农村广播网络基本形成。县广播局两次被评为省、市系统先进单位。 1985年9月,县电视台、广播调频台试播成功。从此,全县80%的农村地区都能收听到县台当天播出的节目。 1985年,全县有县人民医院、中医院、麻风病医院、县卫生防疫站、县妇幼保健院、县血吸虫病防治站6个卫生机构。其中3家医院共有床位270张;有乡镇卫生院23所,床位552张; 8个中心卫生站,416个农村合作医疗站(其中69个村(集体)办事处,6个乡镇办事处,316个联合或个体办事处,25个其他办事处)。全县仍有法人医疗机构41个,床位180张。
1957年,成立武昌县体育委员会。 1985年5月以来,先后成立了23个乡镇体育委员会,下设田径、篮球、信鸽、老年体育协会等体育组织。
1985年,全县有中小型体育场馆171个,面积5万平方米;有3个照明体育场、1个举重室、3个足球场和18个排球场。该县有一个露天灯光体育场,有13层看台,可容纳2000名观众。建有建筑面积880平方米的体育楼一座,包括乒乓球训练室、棋类比赛室等。
中小学都有体育课,包括早操、课堂练习、护眼练习和课外活动等。 1956年实行劳动卫生制度,初、高中达标学生1544人,占学生总数的7.3%。 1975年,学校实行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》。到1983年,应测试小学学生20500人,实测14600人,合格10300人,合格率50%;中学应该考2.55。万人,其中检测1.81万人,合格1.17万人,合格率为459/5。 1985年,学校组建了20支不同级别、不同项目的运动队,其中县级训练点5个。 1980年创办少儿体校,后改为县重点业余体校,设有射击班1个,体育班1个。
除传统武术外,常见的群众体育活动还有扳手腕、斗棍、游泳、跳绳、拔河、下棋、钓鱼、抬石锁、滚石、踢毽子以及耍龙灯、狮子等。春节期间跳舞、踩高跷。等待游戏活动。解放后,现代体育逐渐在农村兴起。 1954年,纸坊、金口、流坊等地农民篮球队与县机关职工代表队比赛。后来,农民经常组队参加球类、田径、游泳、自行车等比赛。
全县职工业余体育活动以篮球、乒乓球、游泳、长跑、象棋等为主。 1970年,县职工代表队首次参加咸宁地区篮球比赛。男子团体获得冠军,女子团体获得亚军。 1978年,县业余游泳队参加武汉市跨江赛事。男女队队员均成功渡过长江,两人分别获得第三名和第十九名; 1982年,县职工男子篮球队参加11届省、市、区运动会,获冠军2次、亚军3次。
1950年至1985年,全县举办运动会72次,其中学生运动会36次;组织代表队参加地方、市级运动会32次,参加省级、国家级比赛5次,各项目均取得良好名次。 1963年,在全国青少年射击交流比赛中,男子队周少白获得三项俯卧射击项目第一名; 1982年,在湖北省中学生射击比赛中,县流芳岭代表队获得第一名,打破了全省纪录。 1983年5月,湖北省青少年田径比赛在武汉举行。县队21人被评为一级运动员,选派6名运动员进入县队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ixinyuan.com/html/tiyuwenda/9440.html